答辩的原理与技巧

论文答辩,英文叫defence,意思是防守。为什么这么叫呢?跟双方处于对等地位的“辩论”不同,答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而是教授们攻击学生的暴烈的行动,所以你是来防御的。这一攻一守,必有输赢。所以答辩重在“答”,不在“辩”,真实含义是“论文保卫战”。

thsis defence插图:论文答辩是一场战役(图片来源:fc00.deviantart.net)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讲,答辩能不能通过,在答辩之前就大体确定了,这是一条潜规则:教授们想让你过就能过,不想让你过就过不了,除非你答辩的表现太离谱。如果让过,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关键是如果不想让你过,你该怎么办。

最近,我旁听了一门题为“答辩的原理与技巧”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这门课由全国最优秀的英语老师罗永浩主讲,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王自如作为助手,授课方式是网上演示(youtube)。大量学生逃掉其他的课来听这门课。能有这么大影响力,从主讲和助教的专业背景可以看出,学好外语多有用。

这门课解决了“答辩如果教授不让过,你该怎么办”问题。课堂演示中,作为答辩人的学生王自如,在论文中提出了跟罗老师已有成果相反的科研结论;罗老师则是因为自己的学术成果“锤子手机是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被王同学否定而不想让他通过答辩。从这个背景可以预料,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实际的答辩过程果然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

课后,老师留了三道作业题让我们讨论思考。下面是我完成的作业。

1、到底谁赢了

这场答辩演示课上,罗老师和王同学以及作为答辩平台的优酷,到底谁赢了?

跟同学们讨论后发现,大家对此事的看法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不假思索的同学认为这一战是罗老师完胜,年幼无知的王同学毫无还手之力;爱思考的同学则会深入分析,观点有所分化,有的认为是王、罗、优酷三赢,有的认为三输,有的认为两赢一输,或者两输一赢……总之排列组合的各种结果吧。

我觉得输赢这事儿,光看表面或看短期效果是不合适的。周瑜黄盖辩论曹操看热闹,表面暂时看是周瑜痛打黄盖,你说谁赢了?当然是周黄都赢了,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打败旁观的曹操嘛。所以输赢得看对战双方是否达到了各自的目的。那么,王自如、罗永浩和优酷联手设计的这场答辩演示,他们各自的目的都是什么呢?

  • 王自如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评测是可靠的,提高zealer的影响力;
  • 罗老师的目的是釜底抽薪地灭掉zealer,挽回锤子手机的口碑,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手机卖得好;
  • 优酷的目的是吸引眼球赚流量,赚广告费。

他们是为了真理而战么?显然不是。其实都是为了赚钱,谁也不比谁高尚。结果呢?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 答辩之前,我追捧罗老师,讨厌优酷,根本不看手机评测,也没听说过王同学和zealer;
  • 答辩之后,我期待王同学的下一个评测,说不定以前的我也会找来看看;罗老师的锤子手机质量的确存疑,我依然不会买;视频我仍然上youtube看,不看优酷,太卡不重要,关键是广告又多又难看。

由于王同学的目的甚至不是为了通过答辩,所以对我个人而言,王同学赢了,罗老师和优酷都不输不赢,1:0:0。当然,优酷赚了流量和广告费,短期看算是赢了。而罗老师,赢的并不比输的多,这应该是比较中肯的看法吧。其实最大的赢家是苹果和三星,没出一分钱一分力,就让数以百万计的听课同学知道,苹果三星是全世界最好的手机。借用罗老师的说法,我疑心罗、王和优酷是不是都被苹果和三星“包养”了。

不知道我这看法在咱们班有多大的代表性。

2 假如你是罗永浩,你会怎么做

作为当代顶级语言大师和心理学大师,罗老师在质疑对方时所用的进攻战术(釜底抽薪)、逻辑论证(层层推进式地批评对方的技术业余、职业道德低下、违法乱纪)、有力论据(尤其是三台手机的拍摄角度问题)、演示工具(硬纸板),无不令人拍案叫绝,绝对是日后若干年内无法超越的典范,值得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反复琢磨细细品味。这么高的水准,我认为已经没有多大’成长空间’了。老老实实照抄罗老师的技巧,就能大幅度提高我们的战斗力,除了2点:

  1. 我觉得罗老师战略上压根儿就不该参加答辩委员会。除了给我们展示了罗老师高超的对质技巧外,我没看出罗老师得到了什么好处。罗老师让我确信“锤子手机虽然毛病没那么多,但也不少,不如苹果和三星”。那我们干嘛买锤子?

  2. 我觉得罗老师下手太狠了。就算是一条小狗的确咬了你,但是你一定要起杀心么?也许拔腿跑显得怂,那么踹两脚,让他家赔钱,总够了吧?就算是起了杀心,但是你一定要虐杀它么?可不可以人道一点,让它安乐死?旁边的小朋友们都看着你呢,老师。

王同学一口一个“罗老师”,说“我是听老罗语录长大的”,幼稚而真诚,却被无情虐杀,一方面说明答辩时拙劣的马屁是没用的,另一方面罗老师赢了道理却失了民心,只怕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条人生忠告是给我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的,同学们不要误解)。假定我是罗老师,我不如一方面在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我的科研成果,揭露对方的业余;另一方面私下沟通,用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来警告甚至要挟对方。就算是对质,不如摆出人生导师的姿态,用父亲的口气说:

小王啊,你瞧瞧,这个实验里,手机摆在这个位置拍照的确不合理嘛;你还年轻,不知道我那个开关其实是识别附加电池的;有问题,为啥不早点私下来我实验室坐坐呢?违法的事儿咱以后别干了,犯了事儿不值当,我会心疼你这个青年才俊啊……

不提私下的通话、不羞辱后辈的人格,既达到挽回锤子手机口碑的目的,又不失体面,我觉得应该会加分吧。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才是我理想中那位富有情怀和理想主义、有勇有谋的罗老师的风度和水准。

3 假如你是王自如,你会怎么做

假如我是王同学,得知罗老师在场,恐怕还真没有勇气来参加答辩。我觉得天底下能跟罗老师口头辩论的人要么已经死了,要么尚未出生,更何况这不是辩论,而是defence。不过,不管王自如辩论水平如何,王自如一应战,就已经赢了;zealer寄生在罗老师多年成就的影响力上,用很小的成本在最大限度上宣传了自己。有人说其实王自如输了,输得很惨,不仅答辩没通过,还丧失了信誉。是的,这要是在信用制度完善的国家,zealer就完了,所幸王自如是在中国。去zealer修手机的,有几个看重的是苹果原厂配件?修得好又便宜,就算是来自灰色渠道又能如何?王自如的确不够专业,可是别人更不专业;他根本不必达到罗老师的要求,只要在测评行业比别人专业就行了。所以,王自如欣然应战的勇气和战略眼光,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其他地方,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了。王同学的气场小,逻辑乱,消极词语和表情动作太多,等等等等,这都可以改进。但遇见了罗老师,改进了也没用。对手,实在是太厉害了。

实际上,王同学是有备而来的,拎了好几个箱子,装着各种实验仪器和数据,可惜根本没机会用上,因为他错估了形势。他大概是以为罗老师参加“华山论剑”只是“讨论”一下剑术,所以准备了书、茶和唱片来接待,哪知道见面刚寒暄几句,罗老师就亮出喂了毒药的屠龙刀,手起刀落把他斩了。他大概是准备好了所有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来跟对手讨论一下“锤子手机的耐摔性”,但是对手早就带齐了菜刀、切肉刀、剔骨刀、瑞士军刀,想好了对他是先开膛破肚还是先斩手剁脚。不能怪王同学应变能力差(虽然是事实),遇上罗老师的绝顶高手(更何况是有充分准备和心怀杀机的),应变能力再强也是死路一条。

那么,是不是罗老师就无敌了呢?有没有办法在以后的答辩中战胜罗老师这样的无敌手?

我对此想了很久。太难了。知乎上有人支招,大意是王自如可以准备一块白板和白板笔作为武器,随时写下来:“1、罗老师承认手机不耐摔。2、罗老师承认他讽刺我。3、罗老师说我说过海绵是散热上的缺陷设计,事实上我没说。……”我觉得技术上这是个好办法,这就是海德堡大学至今仍用板书答辩的原因。问题是王同学根本没想到对方会亮剑,喝茶聊天时带武器作甚?这说明,王同学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对形势估计不足。那么,我觉得对付罗老师的唯一出路,就是——

多套预案。

不打没准备的仗。不知道对方是来喝茶还是来杀人,那就穿着盔甲沏茶。知道是杀人,那么还要加穿防弹衣。

要估计到形势的上限和下限。对这场答辩而言,A计划,罗老师点头承认手机的问题,并向王同学表示感谢;Z计划,罗老师死不认帐,反咬一口。A到Z之间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准备出几套应对计划,该用哪套用哪套。答辩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教授们的武林门派和进攻时的出手套路。

答辩中的王同学,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罗老师目的是打垮zealer,那么大概不会先谦虚后错愕,大概就可以坚持一边看测评视频一边对质,就可以争取不被对方一再打断,甚至可以当场摔一部锤子手机。其实,罗老师在开场没多久说出“王自如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实是不懂装懂”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已经露出了凶光;很快,罗老师又说“你可以去雷总的廊坊工厂去看看”的时候,已经在拔剑了,只怪王同学太嫩,江湖经验不足,不被屠杀才怪。最关键的是,王同学的论文有硬伤,他是完全清楚这一点的,并且没有对此准备应对方案。

无奈的是,多套预案的局限性在于,如果是对手的底牌突破了预期,形势的恶劣程度超出了预料,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愣的遇见横的,横的遇见不要命的,不是没防,而是防也防不住。对此的补救,我认为可以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罗老师不是说“你先回答我这个问题,我让你说5分钟”么?那么王同学可以说“你先正面逐条解释锤子手机的每个毛病,我让你说1小时”,诸如此类等等。当然,作为一个书呆子,我是事后诸葛亮,临阵恐怕不及王同学的十一,日后还得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结一下这堂课的感受吧:

  1. 作为一名忠实的老罗爱好者,说老实话,这堂课听得很过瘾,第一感觉就像大清朝在菜市口看斩首的围观群众,眼见人头落地,内心一阵强烈的快感,哪管刽子手刀下跪的何人,犯了何事,当不当斩。
  2. 平时多听听别人的答辩,积累一些经验值,还是有用的。
  3. 教授想不想让你过,其实主要在于平时表现好不好、论文写得好不好。
  4. 这门课值得所有即将参加答辩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反复观瞻,第一次看到开头的时候完全想不到结局,反复看才知道,其实,开头早就打好了伏笔,还没开头就注定好了结局。

原文链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