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赚钱”,这是 steemit 最大的谎言。对此,新手知道得越早越好。
原文链接: steemit, cnsteem, chainbb, busy, markdown 家里有一套《神奇校车》童书,通过漫画形式教孩子学习科学知识,京生很喜欢,只是提的问题太多。这不,读到了《迷失在太阳系》这一册,京生就问了: 这些行星的名字和顺序怎么记得住呢? 我了解孩子的苦衷。他刚刚在学校学了行星的德语名字,还没记全,又接触中文名,的确难为他了。 好在,我们迅速找到了好办法。 插图:太阳系九大行星 在另一本童书 Winnie the Witch(巫婆维尼),书后有一页,教小朋友如何记住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英文名字和排列顺序。方法是编一句话,每个词的首字母与行星的首字母一致: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Neptune Pluto My Very Easy Method Just Speeds Up Naming Planets. (我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快速记住行星的名字。) 但这是英语啊,德语呢? 德语也有: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Merkur Venus Erde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Neptun Pluto Mein Vater erkl?
收集整理 R 语言 bookdown 扩展包的一些使用技巧。
其实本文的标题应该是:如何在文章里显示 `r pi`
这样的文字。
听说《锵锵三人行》停播,我的眼镜跌到了键盘上。
原文链接: steemit, cnsteem, chainbb, busy, markdown
读博士这个话题,我写了两篇帖子,原以为在 steemit 是冷门,没想到很多朋友对此很感兴趣。大约是圈里人有共鸣,圈外人有好奇吧。于是有朋友留言问,毕业典礼上我是如何风骚的。
岂止是风骚,简直是奇葩。
奇葩之一,就是德国的博士毕业典礼,得从论文答辩开始说起。
啥是论文答辩?就跟在 steemit 上发个帖,看看大鲸们是赞是踩一样,学位论文答辩就是开个会,对着几位本领域的专家,讲讲论文里都写了什么,由他们评定。赞的话就当场颁与学位,踩的话就回去接着改。
前面说过,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论文撰写和提交,我等得花儿都谢了,终于等到了答辩当天。虽然并没有要求穿正装,我仍然穿上了西服,多年前买的,只穿过一次,居然还能穿进去。而穿上西服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干体力活:张贴海报。此为奇葩之二。
是的,我们系答辩,居然不让用ppt,不让用电脑!得预先打印好四张海报, A1 大小,贴在展板上。展板要自己准备。虽然学校有这么个部门专门提供展板,但我得事先预约,自己在教室摆好位置。展板很沉重,等我弄好之后,西服里的身子已是大汗淋漓。
据说这已经很先进了。前几年,在 Keynote 已经横行江湖的时候,我们学校答辩时要求用且仅用黑板和粉笔,板书!所以会看见答辩人在桌子上跳上跳下写一大串公式的壮观景象。
为啥要这样折磨人呢?看下图(图片来源:http://thegradstudentway.com)。
插图的标题是“究竟需要多少个博士,才能让 ppt 正常工作”,下面小字给出了答案:n + 1。n 是现场的博士人数,1 是最后那个出去找技术员的人。
所以,用海报其实是为了我们好。
不仅展板要自备,答辩的教室也要自己提前预约!时间要自己跟答辩委员会的各位教授协商!此为奇葩之三。
等一切就绪,答辩过程倒是简单了。我把读博期间的全部工作浓缩到 15 到 20 分钟内讲完。接下来,在主席的主持下,教授们逐个提问,问两轮。他们问的问题有难有易,最终一定会问得答辩人哑口无言答不上来为止。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探底。探出答辩人学识和水平的边界。这个时候的教授们都很凶,据说,有的女博士生活活被问哭了。
就在我应付提问的同时,我媳妇一边带孩子,一边在系大厅忙活。忙活啥呢?为答辩后的毕业典礼做准备。是的,一切要自己准备!此为奇葩之四。
早在一周前,媳妇就帮我从一个餐馆预订了一些外卖食品,答辩当天送到系大厅。我还在前一个周末去超市拉了一车零食和饮料。发泡葡萄酒是庆祝时必须准备的,而啤酒是德国人的最爱。为了扬我国威,我特意从网上订购了一箱青岛啤酒。考虑到有人要开车,必须为他们特意准备无醇的啤酒和葡萄酒。
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媳妇把食品和饮料摆放到大厅的餐桌上就位。
插图:预订的外卖
不只是媳妇在忙活,我们组的同学也没闲着。早在几天前,他们就开始秘密设计并手工制作我的博士帽了。是的,博士帽是特别手工制作的,全天下独一份!此为奇葩之五。??照规矩,博士帽直到答辩结束后才能和答辩人见面。我答辩的同时,他们悄悄地送到答辩教室的门外,藏在了某个角落。
等教授们问够了问题,所有人都被撵出了教室,在门外候着。几分钟之后,主席叫我进去听宣判。刚才凶巴巴的教授们,这会儿都笑眯眯地跟我握手祝贺,祝贺我通过了答辩。他们都给我点了赞,虽然不是 100%,但足够我过关。
我的导师走出教室,向外面等待的亲友和同事们宣布,并把藏在角落的博士帽给我戴上。我的博士帽上有做精致的气象学仪器模型,矗立在两块农田上,体现了我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如果你仔细看,能看出下图左边那个博士帽,上面是一台超声风速仪。右边是媳妇的博士帽,上面是一台电脑,连着气相色谱-质谱,和一个高压气瓶。
插图:我和孩子妈两个人的博士帽
随后,我坐上“博士小车”!这也是同事们为我特别制作的,上面挂满了我博士期间的代表照片。此为奇葩之六。他们丝毫不顾我的感受,挂上了韩国国旗,因为我的野外观测是在韩国进行的。
导师的任务,是推着我在校园里转悠一圈,其他人的任务则是制造噪音,把硬纸折成折扇形状猛拍。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向全校所有人宣布,又一个博士新鲜出炉了。这算是奇葩之七。
插图:导师推着我穿过校园
博士小车的终点站是系走廊大厅。庆祝非常随意,大家一起举起盛满起泡葡萄酒的玻璃杯,然后就是三三两两地聊天。一般会说说日后的打算,不常见的人彼此道别珍重。这基本上就等于是“毕业典礼” + “散伙饭”。
插图:庆祝会暨散伙饭
相比国内的毕业典礼,你说说,德国的毕业典礼够不够奇葩?
据说女人都很在乎婚礼那一天,尤其是平凡的女人。因为,这可能是一生中唯一那么一天,舞台上的主角是自己。
而在德国博士答辩的这一天,我就有了平凡女人参加婚礼的感觉。
那是真正属于我的一天。
原文链接: steemit, cnsteem, chainbb, busy, markdown
读博有风险,出国需谨慎。这是我在上一篇帖子《大龄青年读博士》 里最后给出的忠告。为啥这么说呢?
大龄青年的博士读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孩子准备上小学了。孩子看我天天愁容满面,就说:
爸爸,看看是谁先,是我先开始上学,还是你先上完学。
小孩这一刀,补得我老泪纵横。
@victory622 在《意大利博士从申请到毕业的流程》里讲到,在意大利需要 4 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而 @tumutanzi 在《欧洲博士毕业答辩是怎样的过程》里提到,比利时荷语区完成博士学位需要 4.5 年,能在 8 年内毕业的不到一半。
我就读大学理工科的平均读博时间是 3.8 年。有一回我参加学校的座谈会,有学生提问,说既然客观上是 3.8 年,那就从开始给 4 年的奖学金,或者签 4 年的工作合同呗,为啥只给 3 年,延期的时候还得为没钱发愁。
校方回答:如果给 4 年,那么可能最后就成了平均 4.8 年了。我们是为你们好。
好吧。
其实 4 年读下来还算是快的。当我最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我们组的同学同事纷纷前来祝贺,说你一个老外居然这么快就读完了,才 5 年。而且当中还生了个二娃。
我毕业一年之后,听说同组的另一个德国哥们儿毕业了,他来得比我早,总共花了 6年。
两年后,另一个韩国哥们儿也毕业了,他花了 8 年。今年开会还见着他了,他抱着我想哭。
此外,还听说有几个,到第四年时没钱了,就回家写论文了,然后论文就再也??不出来了……
当然,也不乏两年多就毕业的神人。要不是他们,真不知道这个平均值 3.8 年会变成什么。
在德国,我见过的每个博士生,几乎都会经历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里,天天过得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真心觉得挺不下去了,这个学位索性放弃吧。我就差一点……
然而,回过头去看,只要咬咬牙,挺过那个阶段,就一切云开雾散,否极泰来。
其实,早在第三年,我就以为很快要博士答辩了。费时耗力的野外观测都做完了,投的文章是发是拒也都尘埃落定,毕业论文页数也凑够了,还拖着干嘛?
哪知,论文翻来覆去地改,改得我一看它就想吐,老板死活不点头,直到第五年的春天,终于放行。
这还没完。把打印好的论文,连同从高中开始的各种证书上交后,一般要等三到六个月,才能答辩。为啥这么久?
学院学术委员会先开会,讨论是否可以接受论文。说不定会提出论文修改意见,打回去修改。这个过程一般需要至少一个月。
然后,院办把论文纸质版(注意,不是电子版)邮寄到两位审稿人手里(注意,是手里),花一个月时间提意见。如果两人的打分相差太多,那么院办把论文再发给第三位审稿人,又得多花一个月。
接着,论文进入10天的公示期,此后是学术委员会再次开会讨论,决定是否安排答辩。
上面提到好几次学术委员会开会。他们每个月只开一次会!如果不幸赶在他们刚开完会时交论文,那等于又多等一个月。
而且,上面提到的所有通知,包括学术委员会跟审稿人的联系信件,跟我的联系信件,全部是用传统邮件来发送的,不是email!
我比较幸运,等了三个多月。终于可以答辩了。我还得自己去预约海报展板和答辩教室,自己准备答辩后的庆祝会。
答辩还算顺利。最后,我终于戴上了同事们给我亲手做的博士帽,终于在孩子入小学之前,上完了我的学。
我的博士帽上,顶着做工精致的气象学仪器模型,矗立在两块农田上。我把我的博士帽,跟孩子妈几个月前经过同样艰难而戴上的博士帽,摆在了一起。
插图:我和孩子妈两个人的博士帽
而在我眼里,博士帽其实是这样的:
插图:终于念到了头儿(图片来源:http://rlv.zcache.com)
原文链接: steemit, cnsteem, chainbb, busy, markdown
跟 @justyy 25岁读完博士相比,我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已经 30 岁了。当时在北京,有个铁饭碗工作,落了户买了房,结了婚生了娃。所有人都以为我稳定得不能再稳定、谁走我都不会走的时候,我辞了职,携着家眷来德国读博士了。
插图:抵达德国拍的第一张照片,是我临时住的宾馆
到了德国一看,身边的大龄博士比比皆是,比国内多得多。这是为什么?
德国的教育体系,在小孩十岁的时候,就安排了谁是拧在社会哪个位置的螺丝钉。德国跟奥地利的小学都是四年制,相当于我国建国初期的“初小(初级小学)”。小学毕业时,学校会给每个孩子一个评定,建议下一步上哪种中学,其实就相当于我国初中毕业时选择技校、普通高中、重点高中。
有些孩子就在 10 岁的时候上了技校,20岁的时候已经是行业专家,此后在技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德国的工业水平跟这个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大量的高级技工,坏处是有些孩子长大了会后悔。
我们组就有两位,来读博士之前干的是木匠,工作了几年,觉得太累,想换个职业轨道,就通过考试来读博士了,也是一把年纪拖家带口。大家在这方面心态比较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了,没人问“你这么老了怎么还来读书”这样的问题。
跟国内的“读博士”相比,德国的博士与其是上学,不如是工作。虽然有些博士拿的是奖学金,但很多博士拿的是工作合同,不用修课,每个月领的是工资,包括上保险和交养老金,延期毕业的话可以领失业金。
在德国人眼里,“读博士”仅仅是个特殊的工作而已,跟“读书”相距甚远。所以,抛弃木匠的工作来读博士,相当于跳了个槽,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且,其他的工作,干了几年可能只是攒了几年经验,而读博士到最后,在经验之外多得到一个学位证。博士读完后不一定做科研。如果将来的工作对口,那么这个博士学位证会让你在薪水上胜人一筹,无疑是划算的。
除此之外,作为来自亚洲的大龄青年,我还占了一个便宜。亚洲人跟欧洲人外貌差太多,大家相面的经验不足,从长相上判断不出来对方的年龄。这就好比所有猫咪的脸在我眼里都长得一个样,而在猫咪眼里可能有美女猫和恐龙猫之差别。
我在超市买酒的时候,好几次被要求出示护照,证明我超过了18岁。新结识的朋友看见了我儿子,还以为是我弟弟。当得知我已经结婚后,还经常有人大吃一惊。所以,在他们不知道我年龄的时候,大概的印象是“这么年轻就来做博士了!”
对于拖家带口的博士生,德国提供了特别的照顾:例如,如果签的是工作合同,那么你的保险涵盖了配偶和孩子,政府发钱(儿童金)帮你养孩子。我当时领的是奖学金,因为有孩子,可以多领一年奖学金。此外,孩子可以优先上相当于大学附属的幼儿园和小学。大学还提供了专门的假期办公室,像个小型幼儿园,大人在电脑上办公的同时孩子在旁边玩耍。
跟国内考博士相比,德国的理工科博士一般不需要考试,只要电话面试通过就行了。平时用英语,无需德语。而英语不需要资格考试,你只需电话面试时说得流利、来往信件写得清楚。德国的博士位置一般会在网上张贴广告,里面说明申请流程,所以搜一下就能搜得到。
所以,如果你是大龄青年,想读博士又怕尴尬,那么来???国吧,绝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至于读完博士之后怎么办,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读博有风险,出国需谨慎。本文仅介绍大龄青年在德国读博士的个人体会,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链接: steemit, cnsteem, chainbb, busy, markdown The photographs taken by your camera or smartphone are usually unnecessarily large for posting on Steemit. They do nothing but slow down the loading of your post when others browse your post and waste their time. They might lose their patience and close your post. If the images are resized to figures with the width of 800 pixels before uploading, the size could be 10% of the original size, or even smaller, without losing any visual effect.
原文链接: steemit, cnsteem, chainbb, busy, markdown
(1)
多年前,高晓松曾经写过一首歌,名叫《风景》,收在2000年发行的 “FUN!1” 专辑。这首歌和这张专辑鲜为人知,然而无论词曲,均属校园民谣的上乘之作。歌中唱到:
窗外的风吹窗里的铃
窗里的人是窗外风景
原谅我年少的诗与风情
原谅我语无伦次的叮咛
这段词显然是脱胎于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风景》的演唱者艺名叫景枫,原名廖金鹤,小名赫赫,嗓音酷似张信哲,以至于一些盗版商会把这首歌误归到张信哲的精选集里。廖金鹤的音乐生涯坎坷曲折,了解一下不得不感慨,圈子实在不好混,这么好听的声音却多年不见踪影,连搜都搜不到,让人扼腕叹息。想起曾经过往的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呢?
2017年8月,摄于摩纳哥
(2)
斜的雨斜落在玻璃窗
黄的叶枯黄在窗台上
背着雨伞的少年郎
他穿过一帘雨投来目光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新转来一个男孩,名叫丹。丹自小在新疆长大,不知何故,突然举家搬到河南这个小城。老师上课用的多半是河南方言,丹听得似懂非懂。丹说着一口新疆口音的普通话,而小朋友们之间不仅说河南方言,而且早就拉帮结伙,有了小圈子。课间课后,丹都是孤零零一个人,躲在教室或操场的一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因为家住得近,丹跟我放学顺路,一来二去熟识起来。放学后,丹经常来我家玩,不愿意回自己家。问起家事,讳莫如深,不愿多谈。有一次,他说起他有个姐姐,爸爸对姐姐好,对丹不好,说着说着竟然痛哭不止。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听他谈起过家事。
小学毕业后,我们虽在同一所中学,但不在同班,渐渐疏远了。跟以前一样,他仍然常常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校园里,风景依旧。
上大学后,第一个寒假回家过年,老同学聚会,有人跟我说:你知道吗?丹出事了。
我问:什么事?
老同学说:他可能死了。
十八九岁的我大惊,追问。老同学说,丹考上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自己在外面租了个房。有一次回家,没有回去,人失踪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老同学说,他也是辗转听来的。他跟丹不熟。
我也是。
(3)
路过的人都向他张望
他却将一支口琴吹响
再见吧那旋律依稀在唱
再见时已不是旧模样
我们初中班的劳动委员,名叫兵。兵为人憨憨厚厚,总是扛着大竹扫把,大扫除时干活儿最勤快,却从不计较活儿重,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每次看到兵,总让人感觉那是一道温暖的风景。
前两年,老同学聚会,我偶尔问起兵的下落。老同学沉默良久,说:兵在几年前去世了。
事情很蹊跷。当时是晚上八九点钟,天刚黑,兵和一个亲戚步行回家,正走在马路边人行道上,突然闯过来一辆车,冲上了人行道,当场把人撞倒。肇事车扬长而去,亲戚惊惧之中没有看清车牌,兵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多年过去,回忆起兵,却一点故事都想不起来,只有他那温暖的笑容。
(4)
这些年来,我走南闯北,算是经历了千山万水,见过的风光可谓五颜六色。
然而,唯有那些路过的人,仿佛一张张黑白照片,定格在记忆里斑驳的墙上,那才是最让人难忘的风景。
而那些人,在转身之间,从此再也不见。
以后春花开了秋月清
冬阳落了夏虫鸣
谁来唱歌谁来听
谁喊了青春谁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