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少美因茨华人之间接触的倡议

前天子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想起来自己有个公众号,就起来写了个《关于减少美因茨华人之间接触的倡议》。现在过去大约 36 个小时,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最新的情况。

关于来自疫区的家庭

大家最为关心的,可能就是那位从疫区来美因茨的同胞现在怎么样了。很高兴的是,我跟这位同胞的家庭成员取得了联系,得到的答案是:

目前,他们正自觉地进行自我隔离;这位同胞离开疫区之前,特意做了肺部的 CT 检查,医生说非常健康。请大家放心。

同时请大家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行动并不容易。

从国内来到欧洲,原本指望亲人团聚欢度新春,现在却不得不取消一切计划中的活动,同时还要面对各方面有意无意的指责和攻击,以及无限的懊悔和自责,这种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情绪下,难免会跟一些人产生沟通上的误解。

于此同时,疫区形势严峻,而网上却流传着一些调侃疫区的段子,我认为这无形之中给疫区同胞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当然,每个人看待这些段子的态度有不同,就好比有些人认为赵本山某些小品侮辱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而有些人觉得没啥。到底侮辱了没有,当事人说了算。他们觉得被侮辱了,那就是被侮辱了。请换位思考一下,觉得合适再转发,否则就别转发。有的武汉人看完一笑了之,有的却会抑郁悲伤。不要在别人伤口上撒盐了,尤其是危难之际。

作为一个常年莫名其妙被黑的河南人,我理解武汉人现在的处境。03 年非典的时候,并没有管它叫广东病毒;08 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并没有人拿四川开玩笑。为什么现在这病毒要扣上武汉病毒的帽子,为什么出现这么多调侃段子,请大家自行思考。

当然,我并不想为这个来自疫区的家庭开脱。如果他们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自我隔离,如果他们心平气和地对外公布医生的检查结果,那么很多误会和冲突就会消除,美因茨的华人圈也会松一口气。

好在现在他们已经在尽力做他们能做的事情。希望大家给他们一些关爱,物理上减少接触,精神上加以支援,帮他们度过难关。

关于美因茨各方面的响应

美因茨各方面的响应很及时,让人振奋。

《倡议》发布之后,我就迷迷糊糊睡了。第二天醒来没多久,就看到了各方面采取的举措:

美因茨中文学校宣布停课三周,筹备数月的春节联欢会暂时取消。

美因茨教会的华人组织停止了一切聚会。

我们单位华人比较多的研究组停止了每周组会,如无必要可在家办公。

就连隔壁法兰克福的新春联欢也取消了。

某华人组织私下联系我,问我能否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能的话他们会开始宣传。这个语气吓了我一跳。这原本是个育儿公众号,没想到这回的帖子把事儿搞这么大。我就逐字逐句把《倡议》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才回答说“能负责,然而请宣传时尽量淡化当事人,避免伤害”。

所以,请美因茨的同胞们放心,我们的华人圈正在尽力把本地能做的都做到。

有位朋友私下联系我,说她跟我一样,经历过 03 年非典,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心有余悸,再小心防范都不为过。

相信美因茨华人圈经过这一轮洗礼,大家对疫情更加重视,未来势必跟随形势采取进一步的举措。

关于对疫情的态度

对疫情的态度见仁见智,本来是私人的事儿,不过我想多说两句,因为有个朋友在武汉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喜欢画画,如今被困家中,正在担忧自己能不能活到解封那一天。我建议她借此机会搞点创作,画些漫画,或者思考一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类的人生哲理问题。

首先,我们会不会被传染?

我个人是对疫情做最坏打算的。因为病毒自身的特点,加上遭遇春运,加上早期控制不利,我认为,或早或晚,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病毒,不管哪个省市,不管国内国外,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虽然感情上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那么,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如果必须接触,那么,能晚一天是一天。等待治疗方法的出现,或等待季节变化导致病毒的自然衰退。

跟对待生死的态度差不多。人固有一死,能晚一天是一天。

这也是我写《倡议书》的初衷。只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警惕,做好防范,就能把这一天推迟。

最后,如果已经感染了,该怎么办?

就像对待生死一样,坦然接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冲动,冲动杀不死病毒,伤害的是自己和身边帮你的人。

这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是这么写,但万一事儿摊到自己头上,不知道会是什么反应。

所以,多想想这些事情,做好心理准备,并不算早,并不算多。

推荐一本书,《自私的基因》。我带了一本在身上很多年,因为要搬家,前些天刚刚转让给了美因茨大学的一个学生朋友。这是我迄今为止最为相见恨晚、回答了我几乎所有关于生命的困惑的一本书。如果在年轻时就读过,会少走很多弯路。

让我记忆尤新的,是 03 年北京的春天。我们老老实实待在万柳校区,等待每天送板蓝根饮料的校车。我们在楼下的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纸条。记得有一张字条上写着:

> 你是否想过,如果生命只剩三天,你现在会做什么?

祝同胞们新春平安。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