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的传说
从前,德国纽伦堡有一个孤儿名叫小约翰。为了躲避战乱,小约翰流浪到英国,被小镇的教堂收留,学会了弹钢琴。小镇上有个漂亮的女孩叫芭芭拉,家里有钱有势,却爱上了小约翰这个穷小子,爱上了穷小子弹的钢琴曲,就以学钢琴的名义接近约翰。由于三心二意,芭芭拉的钢琴弹得一塌糊涂,竟被约翰赶走了。芭芭拉发誓把琴弹好。当她拿到钢琴比赛的大奖,回来找约翰时,约翰却服役当兵去了。芭芭拉拒绝了所有高富帅的追求,苦等三年。追求者想尽办法,最后用一具认不出模样的尸体谎称约翰已死。芭芭拉伤心过度,在约翰教她弹钢琴的教堂里割腕自杀身亡。此时,战场上的约翰慢慢发觉自己已经爱上了芭芭拉,思念中为她写了一首曲子。九死一生的幸运儿从战场上归来,却发现为时已晚。约翰把这首曲子弹给镇上每个人听,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这就是《卡农》这首曲子的传说,我从别人的QQ空间里读到后缩写而成的。
可惜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事情的真相
这个传说,像是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朴树的《白桦林》揉在一起编造的。事实上,《卡农》的作者是德国音乐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注意他的生活年代,那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钢琴呢!帕赫贝尔其实是个管风琴家和作曲家。
插图:管风琴
呃,那么《卡农》这个钢琴曲是怎么回事?
《卡农》,德语全称是 Kanon und Gigue für 3 Violinen mit Generalbaß,翻译过来就是《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基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卡农其实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很多人都拿来用,并非帕赫贝尔这首曲子所独有;基格则是一种起源于16世纪英国舞曲的曲式。帕赫贝尔的原曲是分卡农和基格两部分的,现在我们常听到的是截取的其中卡农这一部分。不论如何,原曲跟钢琴没关系。钢琴曲是后人改编的。
插图:卡农曲谱的前九个小节
那么历史上真有芭芭拉这个人吗?
真有。只是,芭芭拉并非像传说中那样悲剧地殉情而死,也不是英国人。帕赫贝尔的爱情和家庭生活是这样的:他一生结了两次婚。28岁时娶了第一任妻子,就是德国小城埃尔福特(Erfurt)市长的女儿芭芭拉·加布勒(Barbara Gabler),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可惜两年后,母子死于一场瘟疫。芭芭拉去世十个月后,帕赫贝尔娶了第二任妻子Judith Drommer,他们育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参见维基百科英语版和德语版)。
插图:埃尔福特教堂,帕赫贝尔在此工作了12年
帕赫贝尔的名字对我们来说不是很熟悉,但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大音乐家巴赫。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大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开始的时候是跟他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弗·巴赫学的乐器,而他哥哥就是帕赫贝尔的学生。简单说来,大音乐家巴赫是帕赫贝尔的徒孙(天哪,师徒三人都叫约翰)。卡农虽然很出名,遗憾的是没有史料证明卡农这首曲子的创作意图。最靠谱的猜测是帕赫贝尔为他的学生,也就是大音乐家巴赫的哥哥的婚礼而写的,因为在婚礼上帕赫贝尔首演了这首曲子。
卡农在身边
早些年,有个哥们儿一个人唱卡农的四个声部,合成一段视频,标题十分可爱:女孩嫁个会给你唱卡农的男生吧,他上辈子也许真的是天使。
其实最有趣的,是一段名叫“我恨帕赫贝尔”的脱口秀,这哥们儿抱着吉他边说边唱,把那些源自卡农的歌曲调侃了一番,说大概是帕赫贝尔跟一个大提琴手恋爱被甩了,结果他就编出了DABF#GDGA这套和弦用来折磨后世所有的大提琴手。哈哈,其实这个哥们儿并不是说这套和弦有多难,相反,他是在说这套和弦的根音在大提琴上反复弹54次有多无聊。
无聊自有无聊的好处。年轻时候玩吉他,我们把卡农这套和弦称作“万能和弦”,只要学会了弹卡农,无数歌曲都能套用,简直是吃遍天下一招鲜。最近,我把曾经唱过的歌录了个视频,叫《卡农串烧》,内藏16首属于七零八零后的中文流行歌曲,全部是用卡农作为伴奏的。还记得年少时听过的歌吗?你还能认出几首?
16首歌的歌名将在一个月后的本博客公布。
视频:
墙外见Youtube:
墙内见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