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器维修记

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经过一个月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在圣诞节长假到来之前,我家终于有热水用了!

这刚刚过去的一个月,真是不堪回首。

我们原来租的公寓有几大优点:距离幼儿园很近,送兜兜方便;距离我办公室很近,幼儿园或者家里有事的话也方便;面积大,方便兜兜在家里玩耍。自从兜兜回国后,这些个优点就失去了意义,每个月再为此支付将近800欧元的房租不是傻是什么。于是就搬家。新公寓距离兜兜妈的实验室很近,面积也很大,价格比上个便宜了大概200欧元,无论地理位置还是价格,我们都满意。麻烦的是,搬进来之前,没有家具,厨房没有水池,地板很脏很旧,墙需要粉刷。兜兜妈请朋友们帮忙把家具搬家搬过来,买地板革铺上。房东是一家公司,承诺把房子修整一下。于是我们十月份就回国休假了。上个月初回来一看,墙是粉刷了,但是,热水器不转。

起初我们以为是我们的使用方法不对。因为语言和习惯问题,光是暖气片就折腾了很久才弄明白怎么用。这个房子的暖气片烧的是天然气,各家各户自己冷了就打开自己家的,不冷就关掉,按流量收费,不包月。而热水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折腾也没搞定之后,我们决定求助。

先是请兜兜妈的一个德国同事过来帮忙看看,他也打不开。他建议我们找邻居,因为邻居可能用的是同样的热水器。

于是我们就请对门的不会英语的老太太过来看,她来看看说,可能热水器是坏的。要给房东打电话。

那就打吧。可是,房东不会英语。又得麻烦同事帮忙打电话。打过去之后是个“这种业务请拨1,那种业务请拨2”的自动应答电话,深入了好几层终于是人工应答了,回答却是:“这个我不清楚,我帮你转到另一位同事。”转过去也不清楚,转了几次,最后人家说:我们知道了,会尽快处理。

那就等吧。日子一天天过去,没人来处理。而我们惊慌地发现,拜罗伊特开始下雪了。先是小雪,后来大雪,一尺来厚。天气越来越冷,而我们还没有热水用。

我们有个小热水壶,喝水是没问题的,麻烦的是洗澡。好在有热心的朋友允许我们到他们住的地方洗淋浴,但总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组圣诞活动是去打一种类似保龄球,我发现那里的淋浴可以随便用。兜兜妈也发现实验楼里有个卫生间的淋浴也可以用。我们几乎可以做出一张“拜罗伊特淋浴地图”了。我的同事跟我支招,说你老婆实验室每个门口都有淋浴头吧,我说那是做化学实验紧急情况下才用的,我同事就说你们这还不算紧急情况啊?

盼啊盼啊,终于这个公司派来了一个工程师。我们很高兴,结果却很失望。工程师说这个热水器没法修,只能换个新的。一个新的要一千多欧,他要回去问公司是否出钱。然后一去不复返了。又打了好几次电话,总算闹清楚了,这家公司不愿意出钱买新的,就拖着。大概是拖到我们不能忍的时候我们自己出钱买个新的装上,他们就得逞了。

还以为我们是Hello Kitty了!

在德国同学的建议下,月底的一天,我们决定先到学校的法律援助办公室求助。

提供咨询的是个非常nice的美眉,很漂亮,气质也很好,这让我觉得,总算是得到了一点补偿,甚至希望能多来咨询几次。这个美眉的建议也让我们很开心,她拿出一本很厚的案例书翻了翻说,看以往的案子,法官有判决房客可以100%不交房租的。她说,你们可以从下个月开始少交一半房租,看看发生什么。当然,得发一封正式的挂号(Einschreiben)信通知他们一声,万一将来打官司可以作为凭证。并且嘱咐我们,千万不要自己出钱买,不然这笔钱永远就要不回来了。

从没跟法律打过交道的我们,被逼得居然在国外使用法律手段了。

  法律武器是有用的,这家公司大概是看出苗头来了,大概看出这两个外国人虽然打个电话都要别人帮忙,但是并非软柿子。立刻第二次派了工程师来再次检查,发现仍然修不了。第三次又来,扛了个新的热水器,却因为型号不对无法安装。今天是第四次。

当看到冒着哈气的热水呼呼流出来的时候,我忍不住欢呼了一声。让老婆赶紧把跟朋友约好的淋浴时间给取消了。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嘴脸跟国内一些机构差不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拖就拖,能欺负你就欺负你,发达国家并非天堂,人性都是一样一样的。

这期间我老板几乎天天问我,热水装好了没有。德国同学听说这件事都觉得,宿舍或者公寓没有热水是没法生活的,这家公司太过分。这让我想起过去的时光。上大学前,我家住平房,别说热水淋浴,连厕所都没有,上厕所要到小区臭烘烘的公共厕所,没有水冲,是掏粪工定期来清理的那种,上完厕所连洗手的条件都没有,冬天水龙头会被冻裂。这样的日子我和我的家人生活了19年,当然长辈过这种日子过得更久。后来上了大学,全校也就一个公共浴室,限时开放,冬天的晚上洗完澡回宿舍的路上湿漉漉的头发会结成一根一根冰条。全宿舍楼每层二三百人就两个厕所,经常找不到蹲位。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是多么快乐。怎么现在仅仅是一个月没有热水,就让我们觉得如此麻烦?我们的快乐程度,就是在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慢慢降低的吧。

原文链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