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笔记:三体(刘慈欣)

  前些天,远在美国的M问我:你觉得《三体》这部小说怎么样?过了不久,同在拜城读书的W同学也问:《三体》你看了吗?听起来很流行,一查,其实早在2007年《三体》第一部就出版了单行本,2008年第二部,去年第三部,并不是新鲜事。

  幸好我在Kindle到手的第一周就把三部废寝忘食地读完了,所以我回答:我刚读过。这书,简直太棒了!

  是的,这套书对于理工科背景的人来说,那是非常好看。虽然里面有些硬伤,虽然文笔不是特别好,但这些都遮挡不住它那夺目的光辉。无疑,《三体》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难以想象某一天外国的武侠小说会不会能达到中国的水平,而中国的科幻小说在挣扎了多年之后,不可思议地用《三体》跟世界接上了轨。

  《三体》最让我称道的,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技术、社会伦理、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作者构建了一个壮阔瑰丽的宇宙体系。这个体系的完整程度,堪比《指环王》里构建的整个世界;这个体系的精彩程度,超过了《星球大战》里的星系联盟。其实《星》从科幻角度来说跟《三体》不可同日而语,《星》完全是把古老的神话故事移植到了地球之外而已,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魔幻。相比之下,《三体》如此美妙绝伦,所有的故事围绕“宇宙社会学”两定律而展开,如同阿西莫夫从“机器人学三定律”展开的一系列有趣故事,如同欧几里得从“几何五公设”推出的煌煌欧氏几何体系,同样的审美享受在阅读《三体》的过程中畅快淋漓地实现了。

  同样让我震惊的,还有《三体》中挑战人类思维极限的想象力。作者把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千奇百怪用文字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坚信,作者笔下那个宇宙只能在文字中表达,任何试图描绘同样内容的图画或者动画,无论色彩多么绚丽,跟文字相比都会黯然失色。比如人从四维空间看三维空间的“无限细节”,比如整个太阳系被特殊武器攻击而被“二维化”的过程,这给好莱坞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听说他们买走了电影改编的版权,我不知道将来能用何种特效把它们表现。估计只会慌张地跳过吧。

  与别类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目的有所不同,科幻小说的美,往往在于先提出某种科学理论或技术的设想,然后推导开去,演绎人们或者别的生物们在该设想之下的故事,或有趣,或悲壮,或快乐,或辛酸。有人说《三体》的败笔在于人物刻画得很不到位,尤其是把女性角色写得很失败,不是师太类就是纯情少女类。我同意,不过我想说,科幻故事的主角往往不是人物,而是科学设想。《三体》的主角不是叶文洁,也不是罗辑,也不是程心,而是“宇宙社会学两定律”!阅读科幻小说的审美过程,犹如推导一条数学定理,推导的过程峰回路转,读到第二部结局的刹那,宛如在无数行推导后被证明的最后那一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就像炎炎盛夏汗流浃背的时候喝了一瓶冰镇白啤。

  比较而言,《三体》第一部不太好看,给我的感觉,像是圣经里约瑟去埃及释梦一样,其实是为后来埃及王子的故事做铺垫的。第二部最精彩,就像摩西出埃及一样,那是一位伟大的先知。第三部则是一个惊喜,在我眼里,是个浪漫的宇宙科幻爱情故事。

  《三体》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小说。作者是中国人,生活的地点在娘子关,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人,外星人终于不说英语了,周文王、墨子和伽利略、牛顿一样粉墨登场。而包括太阳系被毁灭等所有故事,都从文革时代的文攻武斗起源并顺理成章地展开,这让我百感交集。《X战警》里反面角色的性格来源不也是德国的纳粹时代么?同样也是人间地狱的文革,如果允许我们反思的话,中国该有多少精彩的文艺作品和伟大的思想从中诞生呢?

  希望这种难得的反思,不会终结于《三体》。

原文链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